淺談「Hash」、「Hashtable」與「HashMap」

Programing Language:Java Basics

RICK
13 min readAug 20, 2021

概論

本篇要討論的主題是「Hash」、「Hashtable」與「HashMap」;雖然它們都有「Hash」,但前者與後兩者是不一樣的兩件事。

更進一步的說,其實「Hash」是一種「演算法的概念」,而「Hashtable」與「HashMap」則是一種與「Hash」相關的資料結構實作。

由於筆者非本科出身,所以「演算法」與「資料結構」一直以來都是筆者相對比較不足的項目;但架不住重要啊,所以只能硬著頭皮上了,若各位發現本文有任何觀念不正確或解釋不清楚的地方,還請不吝賜教。

正文

雜湊:「Hash

首先,我們先來介紹本文的主角:「Hash」,中譯為「雜湊」,其中文的是「切碎」、「拼湊」的意思;因此,「Hash」就是一個將東西切碎後再重新拼湊的過程。

就資料結構的來說就是:將原資料經過散列處理後,再拼湊成新的資料。

其中用來切碎資料的那把「菜刀」就是「Hash Function」,中譯為「雜湊函示」,它是一種「演法算」,常見的雜湊演算法例如「MD5」、「SHA-1」、「SHA-2」⋯等;要注意的是,關於「雜湊算法」的特性中,最重要的是它必須具備「不可逆」的特性。

最後,經過「雜湊算法」演算後所產生的值就被稱為「Hash Code」,中譯為「雜湊碼」,整體概念圖如下:

題外話,如果覺得文字不好理解的話,可以參考影片:「輕鬆搞懂資料結構: 雜湊(hash)」,說明地還滿淺顯易懂的。

雜湊的應用

關於「雜湊」的應用,筆者想補充一個重要的觀念,就是「『雜湊』與『加密』是不同的兩件事情;其最大的差異在於『雜湊』必須具有不可逆的特性。」,這與其「目的」有關。

試想,「加密」的最終目的是什麼?

答案是「傳遞資料」,不論是「對稱加密」或是「非對稱加密」的目的都是為了要保護資料,避免資料在不小心外洩時能「不被讀懂」,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目標對象能「讀懂」資料,所以它必須是「可逆」的。

但「雜湊」則不需要還原資料,其常的應用如「數位簽章」、「資料完整性的驗證」、「密碼的傳輸與保存」⋯等。

數位簽章

數位簽章」的目的是要驗證資料來源的正確性,就如同「防偽標籤」。

倘若我們今天要傳一份資料傳輸給遠端目標,那「目標對象」如何能知道其所接收到的資料是正確的呢?

其作法就是將要傳輸「數據資料」經過「Hash」,並將其產生的「Hash Code」作為「簽名憑證」並加密後與「數據資料」一併傳輸;而「接受者」只要將收到的「數據資料」經過同樣「Hash Function」處理,比將接收到並經過解密後的「簽名憑證」比對,就能分辨資料真偽,概念圖如下:

這樣的作法可以防止所謂的「中間人攻擊」。

試想,倘若「Hash」是可逆的,這樣當中間人拿到「簽名檔」,只要將其逆向處理,那不就可以得到原資料?

資料完整性的驗證

而「雜湊」用「驗證資料的完整性」的原理有些類似。

假如我們經網路傳輸獲取一「數據資料」,那我們要如何辨識該資料是否完整,是否有在傳輸過程中損毀?

其原理為「相同的數據」其經過相同的「Hash Function」運算後,其產生的「雜湊值」必為「相同」,且具有唯一性,意即「不同的數據」就算經過相同的「Hash Function」運算,也不可能產生相同的「雜湊值」。

為什麼要用雜湊值作為比對的依據?

這是因為,原則上,不論「數據資料」的大小,其經運算後的雜湊值都應為一固定長度的數值;也就是說,即使今天「數據資料」再大,但因為其經運算後的雜湊值為固定大小,所以當我們要驗證資料完整性時,僅需要比對「雜湊值」即可,能大幅減少比對成本。

密碼的傳輸與保存

在網路的世代,「密碼」經常是資安漏洞所在,事實上,我們幾乎不可能阻止密碼在網路傳遞時被竊取;即使現在的傳輸普遍都以「HTTPS」,也就是輔以「TLS」的「HTTP」協定。

因此,在一些資安規格要求比較高的系統,如金融系統;通常會將密碼先加密在進行「HTTPS」傳輸。

此外,關於密碼的規範還有一常見的原則:「密碼不落地」。

因為密碼不僅可能在「網路傳輸」時被竊取,也可能在「保存」時被盜取的,以手機登陸「行動銀行 APP」為例,密碼可能被存放於「手機」的儲存空間或是銀行端的資料庫;那麼當「手機」失竊時,是否有機會被破解呢?又或是有駭客攻破銀行系統時呢?

我們先來討論「Client」端,以會員登入為例子,在登入頁面時,應該有一個常見的功能為「自動登錄」吧?試想它密碼存於何處?

所以在「Client」端通常還是會以「加密」或「Hash」來處理,「加密」還容易理解,那為什麼「Hash」亦可以呢?

這跟「Server」端的所存放的密碼資料有關係,試想一下,當你在登入頁面選擇「忘記密碼」選項時,是不是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,第一種方式是網站「直接」將密碼以「E-mail」的方式告知;這種情況就代表著「系統」必須儲存使用者的「密碼」。

其第二種,同樣是以「E-mail」寄送,只是內容不是直接告知密碼,而是需要我們根據信中連結自行修改密碼;在種情況下,「系統」僅須儲存使用者「密碼的 Hash 值」即可。

倘若有一天,網站系統被駭客攻破且系統資料庫外洩時;此時,如果外洩的資料只是「Hashed Text」,而非真實客戶資料,是不是就能降低其「資料外洩」所造成的損害?

實際上,即使是以「Hash Code」作為資料存放也並不是絕對的安全;當駭客竊取到「Hashed Text」後,他可以藉由「彩虹表」的方式來解譯;而其相對應的解法就是:「加鹽加密法」。

舉這個例子是想說,資安的議題可大可小,也可分為不同層級探討,至於資安等級要到何種程度,這端看網站設計的需求,不必無限上綱,造成不必要的效能損耗。

編碼的概念

既然都講到這邊了,就額外再補充個「編碼」的觀念吧。

事實上,「編碼」跟「加密」很類似,都是數據格式轉換的一個過程,更正確的說,「加密」也是一「編碼」過程,只是「編碼」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資料。

但編碼的目的可能是為了任何需求,例如「Base 64」,其目的是為了「讓二進位資料能夠以 64 個基本字元來表示」,常用於資料的傳輸與保存,但因為其編譯的方式是公開的,因此不具任何加密功能;所以「Base 64」是一種「編碼」機制,而非是一種「加密」機制。

雜湊表:「Hash Table

其實關於「Hash」的應用,還有一項是目前尚未提到的,就是用於「資料結構」的演算上,這我們稍候再繼續介紹,但在此之前,我們先來一種資料結構的概念:「Hash Table」。

簡單的說,「Hash Table」其實就只是一種以「Hash」概念方式實作「映射機制(Key-Value)」的資料結構,更直白的說,就是一種以「Key-Vaule」機制存放資料的結構容器。

其作法是這樣的,首先我們會先將資料的「Key」經過「Hash Function」運算,並將運算後產生的「Hashed Text」作為索引,並將資料「Value」放入與「索引」連結的「Buckets」內,示意圖如下:

而上述機制中,存放對應資訊的表格,就稱為「映射表」。

因此,在該機制下,倘若我們在要獲取「Value」時,我們只要根據「映射表」就能夠輕易地根據「Hashed Key」找到相對應「Value」,因為是查表法,所以在理想的情況下,它的查找效率極佳,其擁有「O(1)」的時間複雜度。

但所謂的理想狀態是指未出現「雜湊碰撞」的情況下,所謂的雜湊衝突是指兩個不同的「Key」經「Hash Function」運算後產生相同的「Hash」值,如下:

當出現「雜湊碰撞」時,「Hash Table」的效能就可能會受到影響,若是衝突項目是以「均勻分佈」的情況散佈仍符合預期,但倘若「分佈不均」,甚至是出現極端「大象腳」的情況時,其效能就會顯著下降。

備註:「大象腳」即大多數的「Key」值經過運算後都產生相同的「雜湊值」,並導致多數的資料都存於同一個「桶子」中。

根據上述內容,我們不難推測,實際上影響「Hash Table」效能優劣的最主要因素是「Hash Function」。

雖然筆者在先前曾說過,在「Hash Code」必須是唯一值;但若「雜湊演算法」本身過於複雜,也容易使得在建立「Table」時的損耗過高,所以當我們在設計雜湊函示時,使用情境與需求也是相當重要的考量因素,例如在「資料容器」的「雜湊算法」設計時,假如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讓資料查找變得容易,也許我們只要讓資料經「Hash」再分配後,能夠被「均勻散佈」即可,並不一定需要做到「唯一」,此時,當我們在設計該算法時,就可以設計的相對簡單一些,只要能符合需求的即可,畢竟,「唯一」本身就是一種成本。

但在多數情況下,我們還是會期望「Hash」的結果會是唯一值,尤其當我們將其作為「數位簽章」用時,或者是用於「驗證資料的完整性」時。

雜湊碰撞的處理

講一個比較不相干的話題:「雜湊碰撞」的處理方式。

若當「雜湊碰撞」出現時,最常見的處理方式是「鏈結串列」,即發生碰撞時,新的元素串接在既有元素之後;這是屬於「Closed Addressing」的實作方式之一。

而「Closed Addressing」又稱為「Separate Chaining」,與之相異的是「Open Addressing」,其常見的實作方式有「Linear Probing」、「Quadratic Probing」以及「Double Hashing」,至於原理跟實作細節,讀者們可以自行點連結閱讀,在此就不多說了。

關於「開放尋址」與「閉鎖尋址」的差異可以參考「Meaning of Open hashing and Closed hashing」。

若覺得太複雜,不太明白也沒關係,總之,我們只需要知道 :「『Hash Table』是一種『Key-Value』的資料結構即可」。

「Java」中的「Hashtable」類

就如同先前所介紹,「Hash Table」僅是一種資料結構的「概念」。

由於「Key-Value」是一種常見,且相當實用的資料結構,因此幾乎在各程式語言中都有實作,而其在「Java」中的實作就是「Hashtable」類;官方文件對其介紹如下:

事實上,「Hashtable」類相當古老,從「JDK 1.0」開始就存在;在當時,連「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」的概念都還未曾出現,「數據結構」還是由一群功能類別所負責,其中的「Dictionary」類就是屬於「Key-Value」的資料結構,而「Hashtable」就是繼承「Dictionary」的具體實現類。

直到「JDK 2.0」時,「Java」提出「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」的概念與規範,而「Hashtable」被重構,實作「Map」介面,並被歸類於之中。

而「Hashtable」最大的特性就是它是「Synchronized」,它支持「執行序安全」,並且「Key」與「Value」皆不允許為「null」。

最後,事實上,「Hashtable」是一個不建議使用的類別,就如官方文件上所敘述,在「JDK 5.0」之後,若有「執行序安全」且屬於「Key-Value」資料結構的需求,建議以「ConcurrentHashMap」取代之。

ConcurrentHashMap」類

ConcurrentHashMap」的官方介紹如下:

作為「Hashtable」的替代品,它的功能規範幾乎與「Hashtable」一致,我們可將之視為「Hashtable」的優化類別,並且同樣是屬於「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」的成員。

HashMap」類

最後是「HashMap」類,它是「Java」中,屬於「Key-Value」類型的資料結構中最常被使用的容器,沒有之一,官方介紹如下:

事實上,它與「Hashtable」類似,並常被與之比較,如討論串:「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HashMap and a Hashtable in Java?」。

簡單地說,「HashMap」類不支持「執行序安全」,因此它具備更好的執行效率,同時也可以接受「null」值作為「Key」或「Value」。

題外話,「HashMap」在「JDK 1.7」與「JDK 1.8」的實現原理略有不同,不過這會牽扯很多演算法的細節,考慮篇幅不足,筆者也相對不熟悉,故就不在此細談了。

Collection」與「Map」的比較

因為筆者曾聽人說過:「Map」是「Collection」的一種。

錯,雖然「Map」與「Collection」同屬於「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」的成員之一,但它們之間並沒有繼承關係,請參考討論串:「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ollection and a Map?」的最佳回答,如下:

另外,可以參考「Java集合框架」中繼承樹圖,首先是「Collection」的繼承樹圖,如下:

由上圖可知,繼承「Collection」的介面有「Set」、「List」和「Queue」,但並沒有「Map」,而「Map」的繼承樹圖,如下:

總結

簡單整理一下,首先是「Hash」,它就是將數據資料經過「雜湊運算」並產生「雜湊碼」的過程。

然後是「Hash Table」,它其實就只是一種以「Hash」概念方式實作「映射機制(Key-Value)」的資料結構,而「Hashtable」類與「HashMap」類是「Hash Table」在「Java」中的實現類,且同為「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」的一員,其最大的差別在於「Hashtable」類支持「執行緒安全」,「HashMap」類則無。

另外,「ConcurrentHashMap」是「Hash Table」的優化類,並建議以之作為替代。

--

--

RICK

當遇到重開機無法解決的 BUG 時,那就試試關機吧。